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与“奠基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做好“六项重大任务”,着眼污染溯源预警、数据综合分析、碳监测评估等业务板块,高标准建设运行监测网络及污染总量监控体系,推进监测数据应用共享,打造了一支清正廉洁的技术方阵。

  2023年,陕西以服务全省生态环境管理为着力点,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全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现代化建设,为全国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事业发展探索“陕西方案”。

  优化网络体系,提升支撑效能。近年来,陕西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82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3个大气科研自动监测站。布设234个国、省控地表水手工监测断面,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38座,并在秦岭主要水体建成6座重金属自动预警监测站,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布设72个国控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布设712个国、省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同时,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纳入生态环境部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全面推动监测网络建设由传统环境向生态环境转变,由单纯污染物浓度监测向组分监测及溯源预警监测延伸,空、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支撑效能初步显现。

  坚持特色布局,狠抓示范引领。2023年,“陕西省环境介质痕量污染物监测预警”省级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正式建设批复,围绕管理要确定5个研究方向22个技术探讨研究专题,面向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环境监视测定机构共征集到57项开放基金课题,经严格评审筛选出27个项目作为年度资助项目有序推进,推动监测软实力再上新台阶。2023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正式批复挂牌2家省级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示范实验室,分别是依托汉中市环境监视测定中心站创建土壤环境监视测定示范实验室,依托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创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示范实验室。其中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示范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年度国、省土壤监测网工作任务受到生态环境部认可。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示范实验室承担汾渭平原(陕西)重点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增添了技术力量。目前,围绕当地生态环境管理需要,结合自己监测业务发展基础,特色实验室创建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形成,固废监测、质量管理等示范实验室创建正在稳步推进中。此外,在县级监测力量布局重构方面,宝鸡、咸阳、安康通过管理体系重建、硬件资源整合、人员定岗定责、资质能力提升等措施,整合成立区域站,推动尽快实现域内执法监测、污染在线监测设施检查等能力全覆盖,有效提升基层监测能力水平。

  聚焦管理需求,强化比武练兵。2023年,陕西成功举办全省第九届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大比武活动,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业务氛围。大比武紧紧围绕当前环境管理需要,以推进汾渭平原大气环境高水平管控为主线,首次将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帮扶检查和空气自动站运维纳入比武内容,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勇于担当的骨干力量。在全国率先研发的“陕西省水环境应急监测辅助决策系统”已投入日常演练和实战应用,软件成果及相关经验已向系统内复制推广。首次在全省分地域、分类别实现有机物、石油类、重金属三大环境风险管控因子的联合实战应急监测演练,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车载仪器设施及5G技术,真正的完成了环境应急监测“多学科融合、多维度历练、全方位实战”演练新模式。

  围绕中心工作,彰显过硬技能。为扎实推进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对汾渭平原(陕西)277家涉气重点排放企业组织了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执法监测专项行动,集中抽调省级和7个市级监测、执法队伍120名工作人员,在为期4个月的专项行动中帮扶指导处理各类问题554个。率先构建“省市协同、技术共享、交叉运维、统一质控”的空气自动监测网运行管理新模式,实现214个省控站点全部由市级监测站交叉运维,保障了省控空气监测网稳定有效运行,数据传输率、有效率稳步提升。

  加强监测科研,突破关键技术。“十四五”以来,陕西强化监测科研创新,地方监测标准规范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从2020年的2项和1项提高至2023年的23项和9项。发布全国第一个臭氧预报区域标准《环境空气臭氧预报指南》,率先开展石油开采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调查等标准规范的编制。成立陕西省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三五”人才工作室,《臭氧精准预报与管控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精准服务环境管理、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方面,科研软实力不间断地积累,促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支撑决策效能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建设发展势头良好,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当前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建设距离“美丽陕西”的智慧支撑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此,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正视差距、迎难而上,主动拉高标杆,自觉放到全国一流的坐标系中去衡量,聚焦短板弱项,久久为功加以改进提升。

  提升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现代化能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现代化能力建设应对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控的要求明显不足,基层监测能力整体较弱,布局不均衡,在应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测以及风险管控溯源预警等工作任务时还存在短板,数据综合分析及凝练水平不高,部分地区监测设备老化、实验条件简陋,有些县级监测能力出现了萎缩。在监测网络方面,大气监测网在支撑精准管控及光化学、组分网建设上还需持续加力,水环境监测网在数据应用及质控管理上还有不足,地下水监测网站点分属不同部门,还没形成统一的管理合力。

  提升监测网络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当前,碳监测和生态监测亟需与传统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统筹布局、一体谋划,以支撑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和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水生态、农业面源、生物多样性等监测网络亟待完善,新污染物筛查、溯源监测技术能力急需加强。此外,先进感知技术与装备能力不够,环境监视测定响应及时性、灵敏性有待提升,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高水平保护的高效监测技术产品供给有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视测定领域应用水平不高,环境监视测定数据贡献与环境管理的贯通性、融合性不足,对宏观决策、污染管控和监管执法的精细化、智能化支撑还需加强。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陕西将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牢牢把握“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这一工作主线,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强化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和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加大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及农村环境监视测定能力建设投入,夯实事业基础,优化网络布局,凝练数据成果,提升智慧监测和支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美丽陕西建设再上新台阶。

  聚焦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字化转型。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将围绕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和全省环境管理需要,在网络优化布局、污染溯源预警、数据综合研判等方面提前谋划,争取建设国家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示范区。省级站将先试先行,紧密结合当前全省环境管理中心工作,紧盯技术支撑薄弱环节,强化横向和纵向的业务交流与学习,同时依托陕西痕量介质污染物监测重点实验室,科学设置研究方向,带动市县监测机构参与区域重点环境问题研究,全力推动系统能力整体提升。

  全面提升基层监测履职能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从履职能力提升、业务培训、实验室建设、管测协同等方面入手,充分的发挥“顶梁柱”“奠基石”的作用,做到监测灵敏、监测先行、监测准确,切实提升基层监测机构支撑、引领、服务水平。同时,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示范实验室建设,在省域范围内开展监测能力优化布局,以特色专业促进人才教育培训和业务提升。统筹县级站人员、经费、设备及实验室资源,在执法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监督检查上下功夫,围绕属地污染排放和风险管控需求,培养一批能够高效支撑污染源监管的技术力量。

  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生命线,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不断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建设运行好陕西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质量管理平台,创新质控手段和方式,并针对全行业、覆盖全要素开展环境监视测定质量监督检查,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尤其强化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的顶层设计。同时,推动出台有关政策法规,确保高质量服务“美丽陕西”建设。

  强化底线思维,打造环境监视测定铁军。多年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始终铸牢底线意识,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在目标考核、设备运维、采购招标等方面强化监督管理,大大降低廉政风险,同时,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将进一步着眼美丽陕西建设,聚焦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